台中有多處「歷史遺跡」,不僅曾是居民生活中心,地名還由此而來,例如龍井的「龍目井」,清水埤仔口的靈泉水等。但因現況遭破壞,無法列文化資產,竟成政府忽視的「三不管」,眼見歷史文化景觀恐被遺忘,地方人士大嘆可惜。
「這是我們小時汲水煮食、婦女洗衣聚集之處!」家住龍目井附近的黃錫嘉議員說;40、50年前居民以這兩口井為生,方圓幾公里住家都來取水,附近農田也以此灌溉,他小時就曾到此挑水回家,婦女也聚集洗衣,居民更喜歡在老樟樹下乘涼聊天。
文獻紀載,「龍目井」至少從道光年間就存在,距今百餘年;清道光年間的「彰化縣誌」還列手工蛋捲 名台中古蹟;井旁有兩顆巨石,形狀像龍目,被稱「龍目井」,龍井的地名由此而來。
但這麼重要的歷史遺跡,卻因無法列入古蹟或歷史建築,年久失修甚至被忽視。黃錫嘉說,民國70多年改建時,大量採用磁磚、水泥,破壞原本石砌原貌,連出水口都不見,以致後來爭取台中歷史建築或文化資產,都被打回票。
不能成為古蹟或歷史建築,就沒經費、人力,是目前文物保存的「盲點」。清水埤仔口早年也有一處湧流不絕的清泉,不僅是當年水源地,清水地名也由此而來,但現在因乏人維護,成了髒亂源。
龍目井遺跡的兩口井已封死,周遭景觀也水泥化,台灣騰訊市府觀光局人員與市議員黃錫嘉(右)研議重新修繕、活化方式。 記者張明慧/攝影 |
當地文史工作者指出,這裡當年也是清水居民生活泉源,不僅灌溉及生活使用,數百名婦女聚集洗衣,成了資訊交換中心,池水更是孩子夏天戲水、游泳的最佳場所。
但這口曾帶來繁榮的泉水,也因時代演進、水源取得方便,逐漸湮沒在雜草、垃圾和違建中,變得荒蕪。地方人士雖竭力保護,曾舉行公聽會,甚至發動里民拿鋤頭、鏟子清除雜草,但民力有限,缺乏公權力的介入,保護遺跡的力量很微薄。
「看著小時記憶裡的歷史,從一池清泉變臭水溝,令人痛心!」在清水長大的楊典忠議員說,光靠社區力量,無法長期永續經營,政府不重視的結果,只會讓歷史遺跡永遠消失。高雄電動床原味手工蛋捲
黃錫嘉說,多年來努力爭取各項經費,重建龍狀出水口、蓄水池,並恢復石砌圍牆,才讓「龍目井」這處歷史遺跡,還能搶救下來;但長久之計,政府應對具歷史文化價值遺跡保護有更具體作為,這不僅是對地區文化尊重、重建特色,還能有發展觀光的附加價值。
D2D4E21FB38E250C
留言列表